2007年6月21日 星期四

尿常規檢查

內容來自
<<怎樣看化驗單>>第三版
陳家綽、朱丹華編著
人民衛生出版社




尿量
正常尿量:

正常成人每天尿量:1000 - 2000ml

兒童尿量如按體重計算,較成人相對多3-4倍

(飲水多時尿量增加,天氣炎熱時汗出多時尿量則減少)

健康人日間尿量佔全日尿量的2/3 - 3/4,或夜尿量不超過500ml,若超過則考慮為夜尿增加。


夜尿增加:
夜尿的比重正常應達1.018以上。夜尿增多且比重降低而固定,表示腎濃縮功能減退,多見於慢性腎臟疾病,以腎動脈硬化、慢性腎炎、慢性腎盂腎炎為多見。


多尿:
每日尿量在2500ml以上。常見於糖尿病、尿崩症及精神性多尿等。


少尿:
每日尿量在400ml以下。常見於休克,脫水,嚴重燒傷,急、慢性腎炎,心力衰竭以及急性發熱性疾病等。


無尿:(尿閉)
每日尿量少於100ml。見於腎炎的晚期、急性腎功能衰竭的無尿期等。



顏色
紅色(或血尿):
若在1升尿混入0.5 – 1ml的血液,尿即呈紅色。
可見於急性膀胱炎、急性腎炎、泌尿系結石、腫瘤、結核、外傷等。亦可見於出血性疾病,如過敏性紫癜等。但需與色素、藥物等造成紅色素尿相區別。如紫質尿也是紅色,見於血紫質病、鉛中毒等。若用大黃、酚紅等藥後,在鹼性尿中也呈紅色。

此外,正常尿中,如尿酸鹽較多時,放置後亦可呈粉紅色沉澱,尤以冬季氣溫低時多見。


乳白色:
化膿性泌尿系統感染、血絲蟲病或其他原因造成淋巴管阻塞,當通向泌尿系的曲張淋巴管破裂出淋巴液,溢入尿中。

此外,正常尿中,如含多量磷酸鹽時,可呈乳白色,在冬季氣溫氣溫低時最為多見。


深黃色或紅茶樣:
黃疸或服用某些藥物(如核黃素、呋喃類、黃連素、滅滴靈、大黃在酸性尿中)所致。


藍綠色
使用美藍、消炎痛、氨苯喋啶等藥物後。

醬油或葡萄酒色
多見於溶血性疾病時血紅蛋白尿,如蠶豆病、黑尿熱、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誤食毒蕈以及化學藥物中毒等,見於擠壓綜合徵、尿黑酸尿症。


尿比重
增高:
在性腎炎、糖尿病、休克或脫水患者,尿比重均增高,可達1.040以上。

減低:
慢性腎炎患者尿比重多偏低,且多固定在1.010 – 1.012之間。尿崩症患者尿比重較低,一般多在0.006以下。


酸鹼反應
正常尿:
新鮮尿多呈弱酸性,其pH約為6.5,有時可呈弱鹼性。

尿的pH值改變可受疾病,用藥及飲食影響。但尿放置稍久,因細菌分解尿素,也可使酸性尿呈鹼性反應。

強酸性的新鮮尿:
可見於酸中毒(腎小管性酸中毒例外)、糖尿病、少尿情況(如發熱)以及服氯化銨等酸性藥物。

強鹼性的新鮮尿:
可見於膀胱炎、鹼中毒及服用鹼性藥物後等情況。
健康人口服酸氫鈉5g後,尿可轉為鹼性,這可作為測驗酸中毒的簡單方法。



化學檢查
尿蛋白
尿中若持續含有蛋白質,則應視為病理現象,可見於下列情況:
1) 急、慢性腎炎,各種原因引起的腎病綜合徵。
2) 泌尿系統感染,如腎盂腎炎、膀胱炎、腎結核。
3) 其他狀況如發熱性疾病、心臟功能不全、高血壓性腎病、糖尿病性腎病、腎血管性高血壓、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系統性紅斑狼瘡、敗血症、白血病、多發性骨髓瘤、先天子癇以及使用損害腎臟的藥物後情況。

尿蛋白定性試驗的結果在化驗單上的表達方法及其與蛋白量的關係如下:
(-)或(Ø)無蛋白質;
(±)極少量,0.1g/L以下;
(+)少量,0.1g/L-0.5g/L;
(++)中等量,0.1g/L;
(+++)多量,2-3g/L;
(++++)極多量,0.5g/L以上

注意:
1) 正常人尿中含微量蛋白質約20-30mg

2) 如尿蛋白定量24小時≧3.5g,為診斷腎病綜合徵的必要依據之一。但在各種晚期腎實質性疾病,雖然腎小球和腎小管的破壞比較嚴重,但因大量腎單位已經喪失了功能,而血液能夠通過的腎小球,都是比較正常,故尿中可出現微量蛋白,應予注意。

3) 如尿液中混入生殖系的分泌物,大量紅細胞或白細胞時,尿蛋白定性可呈陽性反應。此時,可將尿液離心沉澱,將上清液再作蛋白定性試驗,即可除外假性蛋白尿。


糖尿
過分進食糖類、妊娠末期或哺乳期可有一時性的生理性糖尿。

病理情況下,持續性糖尿且尿糖含量較高者可見於糖尿病、肢端肥大症、皮質醇增多症、甲狀腺功能亢進、嗜鉻細胞瘤、腎糖閾降低等情況。此外,顱外壓增高如腦震蘯、腦瘤等亦可出現糖尿。

尿葡萄糖定性試驗結果(鹼性銅試劑法),化驗單所示:
(-)無糖;
(±)極少量,<5.5mmol/L;(+)微量,<27.8mmol/L;
(++)少量,27.8mmol/L-55 mmol/L
(+++)中等量,55.0-111.1 mmol/L;
(++++)多量,>111.1 mmol/L

注意:
1) 尿糖量的多少,在一定條件下,可作為糖尿病觀察療效的一個指標,但在糖尿病晚期併發糖尿病性腎病和腎小球動脈硬化時,由於腎血流量減少,腎小球濾過率減退,腎小管回收正常,則可出現血糖增高,而尿糖仍呈陰性反應。
2) 非糖還原性物質如尿酸、維生素C、鏈霉素、水楊酸、葡萄糖醛酸等可呈假陽性反應。
3) 中藥大黃、黃連、黃芩等也可能致假陽性,但出現沉澱色調不一且退色較快。



尿沉渣顯微鏡檢查
細胞
1) 上皮細胞
大量出現,表示泌尿系有炎症。婦女白帶混入尿內時,尿中即可見到大量鱗狀扁平上皮細胞。

2) 白細胞增多
見於泌尿系炎症,而在婦女白帶混入尿內時,亦可發現較多的白細胞,故應詢問有關病史,以便確定其意義。為了避免白帶內的白細胞混入尿內,應留取中段尿送檢。

3) 紅細胞增多
最常見於泌尿系結石、結核、腫瘤、腎炎、腎盂腎炎、急性膀胱及外傷等;亦見於尿路鄰近器官的疾病如前列腺、盆腔、闌尾的炎症,直腸、子宮的癌腫及波及泌尿道時。此外,血液病(如過敏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等)、某些全身感染性疾病(如鈎端螺旋體病、流行性出血熱、感染性心內膜炎等)及系統性紅斑狼獊累及腎臟時,亦見較多紅細胞。

4) 瘤細胞
如在新鮮尿液中找到,提示泌尿系有腫瘤存在,特別是膀胱癌。


管型
管型是蛋白質在腎小管內凝聚而成的,尿內出現管型是腎實質病變的証據。在其成形的過程中,若含有細胞,則為細胞管型;如含退行性細胞碎屑,即為顆粒管型;若含脂肪滴,則為脂肪管型。

1) 透明管型
在發熱性疾病時偶可少量出現。如持續性大量出現時,則表示腎臟有疾患,常見於急、慢性腎炎或腎病等。

2) 顆粒管型/蠟樣管型
表示腎臟器質性病變,如急、慢性腎炎等。

3) 脂肪管型
見於慢性腎炎及腎脂性腎病

4) 上皮細胞管型
表示腎小管細胞有剝離變性,見於腎病、長期高熱、子癇及一些化學物質中毒等。

5) 紅細胞管型
伴有腎出血的腎臟炎症。

6) 白細胞管型見於腎臟的化膿性疾病。


鹽類和結晶
在沉渣內有大量鹽類結晶體不能判定為病理現象。如果服用磺胺藥後,在尿內出現大量磺胺結晶,應即採取相應措施或停藥。如某種結晶長期大量存在,應結合臨床考慮有無病理意義。

尿沉渣化驗單所示:



尿液其他檢查
酮體

指丙酮、乙酰乙酸和β-羥丁酸,為脂肪代謝未完成的產物。
酮體在尿中出現稱為酮尿,常見於嚴重糖尿病、酸中毒、急性腸胃炎伴嚴重脫水、妊娠劇吐、中毒性休克、過度肌餓等。

尿胆原和尿胆素
正常人尿內含少量的尿胆原。正常尿稀釋試驗1:20以下為陰性反應。
增加:
若稀釋20倍以上仍為陽性,則表示尿內尿胆原含量增多,可見於黃疸型肝炎、溶血性黃疸、肝淤血、中毒性肝炎等。
減少或缺乏:見於阻塞性黃疸。

注意:
在急性肝炎黃疸極期,因為肝內胆汁淤滯(一般不超過7天)而尿胆源呈一時性減少,至恢復期又再增加。待黃疸消失後才遲遲恢復正常。此時尿胆原持續陽性,可懷疑肝炎呈遷延性。

尿胆原遇空氣即漸漸氧化成尿胆素,由於尿胆素的檢查方法不及尿胆原靈敏,而其臨床意義與尿胆原相同,故一般不列入常規化驗。

胆紅素
正常尿液不含胆紅素,在肝細胞性黃疸或阻塞性黃疸時,尿內可出現多量胆紅素。溶血性黃疸則尿內不出現胆紅素,若伴有肝細胞損害時,尿中則可出現胆紅素。

尿隱血測試
血尿及血紅蛋白尿均呈陽性反應。血尿可借鏡檢見到紅細胞而証實。血紅蛋白尿見於溶血性疾病。

本-周 (Bence-jones) 蛋白測定
陽性反應見於多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病、淋巴肉瘤、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癌種骨轉移等。

乳靡尿試驗
陽性主要見於血絲蟲病或其他原因造成淋巴管阻塞,然後破裂而漏出。

1 則留言:

Happiness is form courage. 提到...

香港腎科及綜合醫療中心 - 腎病病徵,尿頻,腰痛,夜尿,水腫,瞼腫,腰側疼痛,小便混濁等檢查 http://www.hknephrology.com/hk/sympto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