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10日 星期二

骨髓細胞學檢查

內容來自
<<怎樣看化驗單>>第三版
陳家綽、朱丹華編著
人民衛生出版社

1) 造血細胞的分化及增值




2) 骨髓細胞增生程度
在低倍鏡下全面觀擦骨髓塗片中成熟紅細胞與有核細胞大致比例,據此比例,將骨髓增生程度分為5級。

增生極度活躍:成熟紅細胞與有核細胞之比例為1:1,見於各類型白血病、紅細胞。

增生明顯活躍:成熟紅細胞與有核細胞之比為10:1,見於各類型白血病、增生性貧血(缺鐵性貧血)

增生活躍:成熟紅細胞與有核細胞之比例為20:1,見於正常骨髓和某些貧血。

增生減低:成熟紅細胞與有核細胞之比例為50:1,見於造血功能低下,如再生障礙性貧血(慢性型)、粒細胞減少症或粒細胞缺乏症。

增生極度減低:成熟紅細胞與有核細胞之比例為300:1,見於典型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型)。


3) 粒紅比值計血
將粒細胞系統從原始到成熟階段的總和與紅細胞系統從原始到晚幼紅細胞總和相比,稱為粒、紅比值 (M/E) 。

參考值:
成人 2~4:1

1) M/E正常:見於正常骨髓象、粒、紅兩系以外造血疾病(如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多發性骨髓瘤等),粒、紅兩系平均增多或減少時,前者如紅白血病,後者如再生障礙性貧血。

2) M/E增高:見於粒細胞性白血病、化膿性感染、類白血病反應、何杰金氏病、惡性組織細胞病,亦見於紅細胞系嚴重減少時,如單純性紅細胞性再生障礙性貧血。

3) M/E減低:見於粒細胞缺乏症、脾功能亢進、除再生障礙性貧血(但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而骨髓增生較好者M/E亦可降低) 以外的各種貧血。如:

a) 由於幼稚紅細胞增生所致,見於失血後貧血、缺鐵性貧血、溶血性貧血、紅細胞增多症、鉛中毒等。
b) 由於巨幼紅細胞增生所致,見於營養性巨幼細胞性貧血、肝病後大細胞性貧血、惡性貧血以及某些截除小腸病例與胃切除後的巨幼細胞性貧血。

注意:M/E計算在淋巴細胞白血病時無意義。


4) 巨核細胞計數

參考值:7~35個,其中主要為產血小板型巨核細胞。

增多:見於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急性失血及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前兩者以產血小板型巨核細胞為主;後者以幼巨核和顆粒型巨核細胞居多,且形態有改變。此外,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及骨髓纖維化早期亦見巨核細胞增多。

減少:見於再生障礙性貧血、各種急性白血病及部份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前兩者明顯減少,甚至消失。


5) 骨髓細胞分類計數

生理情況下成人骨髓細胞分類所見:
a) 粒細胞系
由原粒細胞發育至分葉核細胞皆由少而逐漸增多,由杆狀核粒細胞 > 晚幼粒細胞 > 中幼粒細胞 > 早幼粒細胞 > 原粒細胞。

原粒細胞:0%~1.8%,平均值0.64%;早幼粒細胞0.4%~3.9%,平均值1.57%;

中幼粒細胞:中性2.2%~12.2%,平均值6.49%;嗜酸0%~1.4%,平均值0.38%;嗜鹼性0%~0.2%,平均值0.02%;

晚幼粒細胞:中性3.5%~13.2%,平均值7.9%;嗜酸0%~1.8%,平均值0.49%;嗜鹼0%~0.3%,平均值0.06%;

杆狀核粒細胞:中性16.4%~32.1%,平均值9.44%;嗜酸0.2%~3.9%平均值1.25%;嗜鹼0%~0.4%,平均值0.1%;

分葉核粒細胞:中性4.2%~21.2%,平均值9.44%;嗜酸0%~4.2%,平均值0.86%;嗜醶0%~0.2%,平均值0.03%。


b) 紅細胞系
自原紅細胞至晚幼紅細胞而漸次增多,即晚幼紅細胞 > 中幼紅細胞 > 早幼紅細胞 > 原紅細胞。

原紅細胞:0%~1.9%,平均值0.57%
早幼紅細胞:0.2%~2.6%,平均值0.92%
中幼紅細胞:2.6%~10.7%,平均值7.41%
晚幼紅細胞:5.2%~17.5%,平均值10.75%


c) 淋巴細胞系
我國成人骨髓中淋巴細胞較歐美報告顯著增高,為我國人骨髓象特點之一,外國人的淋巴細胞常低於10%。

原淋巴細胞:0%~0.4%,平均值0.05%
幼淋巴細胞:0%~2.1%,平均值0.47%
淋巴細胞:10.7%~43.1%,平均值22.78%


d) 單核細胞系
原單核細胞:
0%~0.3%,平均值0.01%
幼單核細胞:0%~0.6%,平均值0.14%
單核細胞:1%~6.2%,平均值3%


e) 漿細胞系
原漿細胞:
0%~0.1%,平均值0.004%
幼漿細胞:0%~0.7%,平均值0.104%
漿細胞:0%~2.1%,平均值0.71%


f) 其他細胞
巨核細胞:
0%~0.3%,平均值0.03%
網狀細胞:0%~1.0%,平均值0.16%
內皮細胞:0%~0.4%,平均值0.05%
吞噬細胞:0%~0.4%,平均值0.05%
組織嗜碱細胞:0%~0.5%,平均值0.03%
組織嗜酸細胞:0%~0.1%,平均值0.003%
分類不明細胞:0%~0.1%,平均值0.015%


**符合下列情況者可視為大致正常骨髓象**

1) 骨髓增生活躍

2) 粒紅比例正常(為2~4:1)

3) 粒細胞系增生良好(占有核細胞的40%~60%),各階段細胞比例適當(即原粒細胞<2%,早幼粒細胞5%,中、晚幼粒細胞漸多,應<15%,成熟粒細胞中杆狀核多於分葉核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5%,嗜碱性粒細胞<1%),且細胞形態無明顯異常。

4) 紅細胞系增生良好(占有核細胞的20%左右),各階段細胞比例適當(即原紅細胞<2%,早幼紅細胞<5%,以中晚幼紅細胞為主各占10%左右),成熟紅細胞形態正常。

5) 淋巴細胞(約占有核細胞的20%,小兒可達40%),且細胞形態無明顯異常,原淋巴細胞、幼淋巴細胞罕見。

6) 單核細胞、漿細胞各<4%,均為成熟細胞。

7) 巨核細胞易見到,以產血小板型巨核細胞居多。

8) 可見少量非造血細胞,如網狀細胞、內皮細胞、組織啫鹼細胞等。

9) 無特殊細胞及寄生蟲



**病理情況下骨髓細胞所見**




1) 紅細胞系


紅細胞系增生,以中、晚幼紅細胞居多,胞漿少,染色偏碱,見於缺鐵性貧血;





紅細胞系增生,各期幼紅細胞均增多,其比例大致正常,見於溶血性貧血;





紅細胞系增生,伴有巨幼紅細胞,見於營養性巨幼細胞性貧血;





紅細胞系增生,以原紅細胞和早幼紅細胞增生為主,伴原粒細胞 > 0.30,見於紅白血病 (M6)








2) 淋巴細胞系


原淋巴細胞或幼淋巴細胞增高,見於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根據細胞形態學特徵可分為3個亞型(L1、L2、L3):以小原淋巴細胞為主(L1);以原始未分化大細胞為主(L2);以含有較多空泡的細胞為主(L3)。





淋巴細胞增高,伴有異型淋巴細胞,見於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





淋巴細胞相對性增多,伴有其他系統細胞明顯減少,見於再生障礙性貧血;





淋巴細胞明顯增高,見於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3) 粒細胞系


原粒細胞和早幼粒細胞增多,有時伴有形態改變(如核畸形、核仁大而顯著、核漿發育不一致、分裂象多等),見於急性粒細胞白血病、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急性發作。





急性粒細胞白血病根據原粒細胞有無分化趨勢,可分成II型(M1、M2);即急性粒細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1),骨髓中以原粒細胞為主;急性粒細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以原粒及早幼粒細胞為主。





嗜中性中幼、晚幼、杆狀核粒細胞明顯增高,有時伴有嗜酸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增多,見於慢性粒細胞白血病。輕度或中度增高,有時伴有粒細胞中毒變化,見於急性感染(包括細菌、病毒、螺旋體、原蟲等)、代謝障礙(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等)、嚴重燒傷、急性失血、大手朮後、迅速生長的消化道腫瘤等。





粒細胞系增生伴有成熟障礙,見於成熟障礙型粒細胞缺乏症、脾功能亢進症。





粒細胞系明顯減少,見於粒細胞缺乏症。








4) 單核細胞系


原、幼單核細胞增多,見於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M5),伴形態異常,胞漿中可見Auer小體。





單核細胞增多,見於慢性感染如結核病。








5) 巨核細胞系


骨髓中原巨核細胞 > 0.30,見於急性巨核細胞白血病(M7)。








6) 漿細胞系


漿細胞增多,見於再生障礙性貧血、結核病、肝硬變、風濕熱、敗血症。





漿細胞明顯增多伴形態改變,見於多發性骨髓瘤、漿細胞白血病。








7) 網狀細胞


網狀細胞明顯增多,伴形態改變,見於惡性網狀細胞病,亦稱惡性組織細胞病。





網狀細胞輕度或中度增多,見於感染、溶血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








造血系統常見病疾的骨髓象、周圍血象及臨床主要特徵,見於下表: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