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24日 星期二

常用化驗參考值

內容來自
<<怎樣看化驗單>>第三版
陳家綽、朱丹華編著
人民衛生出版社


請順著次序看






















2007年7月23日 星期一

精液檢查

內容來自
<<怎樣看化驗單>>第三版
陳家綽、朱丹華編著
人民衛生出版社



精液由精子和精漿組成。精漿包括精囊液(佔精液的50~80%)、前列腺液(佔精液的15~30%)、尿道球腺、尿道旁腺液等,是精子存活的介質和能源。其中囊液含凝固酶,使精液成膠狀,防止射入陰道的精液外溢。而前列腺液含有纖溶酶,可使膠狀精液液化。精液有形成份主要為精子,尚有少量脫落上皮細胞和白細胞。

精液檢查的主要有三方面:
1) 輔助男性不育症和生殖系統疾病的診斷;
2) 判斷輸精管結紮朮後效果觀察;
3) 用於法醫學鑒定,也用於婚前檢查。

方法簡單,只要有一架普通顯微鏡就可以。


1) 外觀
正常精液:灰白色/乳白色,久未排精時呈淡黃色,待自行液化後呈半透明稍混濁,常含透明顆粒。

不正常精液:
精囊疾病:粘稠度降低或射精久未見凝固
血性精液:可見於生殖系統疾病如結核、結石或腫瘤
膿性精液:可見於精囊炎、腎囊炎、前列腺炎等



2) 精液量
正常人:約3~6ml
過少:<1.5ml
過多:>8ml

過少或過多均為異常。

但射精次數與精液量密切相關,已數日未射精而精液量<1.5ml不利於生育。精液量減至數滴甚至排不出時,稱之無精症,見於生殖系特異性感染(如結核、淋病等)或非特異性炎症。

一次排精>8ml時,精子可被稀釋而相對減少,也有礙生育,見於垂體促性腺激素過高。


3) 粘稠及液化
正常:
剛排出的精液呈膠腖狀,放置30分鐘內自行液化。

不正常:
粘稠度低,多因精小減少所致,見於生殖系炎症。
液化時間延長或不液化(因纖維酶遭破壞),見於前列腺炎。**因液化障凝而抑制精子活動而影響生育**


4) 酸碱度
正常精子ph值:pH7.2 ~8.6,平均在7.8。
鹼性精液可中和陰道酸性分泌物。
凡pH減低(<7.2)或增高(>9.0)均影響精子活力而不易受精。


5) 觀察有無精子
取精液一滴於載玻片上,加鏡玻片於低倍鏡下觀察全片有無精子。如無精子,應將精液離心沉澱後再塗片檢查,若仍無精子發現則稱無精子症,是男性不育的主要原因,見於先天性睪丸發育不全(核型47,XXY 或 48,XXXY 或 49,XXXXY)、腮腺炎病毒引起的睪丸炎、淋巴引起的睪丸炎、嚴重雙側睪丸損傷、睪丸腫瘤放療後、先天性輸精管缺漏,以及 精子輸送管道梗阻等。

輸精管結札朮6周,連續檢查無精子,說明手朮效果良好。如在結札後2個月仍有精子出現,是手朮失敗的佐証。


6) 精子活動率和活動力檢查
精子活動率檢查是測定正常活動精子數所佔精子總數的百分率(至少查100個精子)。
正常精子在採集後30~60分鐘內(18˚ ~ 24˚c),精子活動率>60%。

精子活動力檢查是觀察精子活動強度。精子活動力分級如下:
a) 活動力良好----運動活潑直絋向前運動
b) 活動力較好----活動尚可,但游動方向不定,常有回旋
c) 活動力不良----運動緩慢,原地打轉或抖動,有牽拉感
d) 無活力----精子完全無活動力,加溫後仍不活動

正常精子活動力屬良好或較好,精子活動力和活動率顯著下降,將影響生育力。當精子活動力不良 > 40%或無活力,常為男性不育的原因之一。


7) 精子計數
參考值
正常人精子數為(60~150)x10(9次方)/L(0.6~1.5億/ml)。


8) 精子形態觀察
正常精子分頭、體、尾三部份,外形略似蝌蚪。
常見畸形有小頭、雙頭、雙體、體部不規則及雙尾型等,其中以頭部畸形為重要。精子形態觀察時,用液化精液塗片瑞氏染色,在油鏡下觀看100個或200個精子,計數正常精子和畸形精子的百分率。

正常人畸形精子:應少於10%/15%,如超過20%為不正常,可能與不育有關。引起精子畸形原因與睪丸、附睪疾病、精索靜脈曲張,以及血液中有毒代謝物如接觸沿污染,應用大劑量放射綫和細胞毒藥物等有關。


9) 細胞學檢查
正常精液中含少量白細胞(<5個/HP)、上皮細胞和極少量紅細胞。
白細胞大量增加,見於精囊炎、附睪炎、前列腺炎等。紅細胞增加,見於睪丸腫瘤、前列腺癌、生殖系結核等等。如查到癌細胞對生殖系腫瘤診斷很有價值。


10) 細菌學檢查
將精液塗片作革蘭氏染色,查找常見疾病原菌如淋病雙球菌、葡萄球菌、鏈球菌、大腸杆菌等,必要時可作細菌培養。遇有生殖系結核時,作精液塗片抗酸染色,查找結核分枝杆菌。

2007年7月22日 星期日

妊娠診斷試驗

內容來自
<<怎樣看化驗單>>第三版
陳家綽、朱丹華編著
人民衛生出版社




人類絨毛促性腺激素(HCG)是由胎盤絨毛膜滋養層細胞所產生。受孕後開始分泌,60~70天達到高峰,以後逐漸降低,維持至婚娩後。利用尿中存在的HGG進行檢測,提供妊娠診斷依據。

常用免疫學法測定,如乳膠凝集抑制試驗(LAI)、酶免疫測定法(EIA)、ß -HCG放射免疫法、放射免疫試驗(RIA)以及早孕膠體金試條等等。

其中EIA、RIA、ß -HCG放射免疫法均有特異性強、敏感度高的優點。但RIA法可有HCG抗體與黃體激素(LH)抗原發生交叉反而,而ß -HCG放射免疫法則無上述激素之間交叉反應。LAI和早早孕膠體金試條,其操作簡便已在臨床廣泛應用。


膠乳凝集抑制試驗
如受檢者尿中HCG含量增高,加入相應量的抗血清HCG抗體,充分作用後,其中的抗體與尿中HCG結合,再加入HCG膠乳抗體,本應凝集反應受到抑制,說明尿中含HCG,即為妊娠反應陽性。(非孕尿中含HCG極低,不足與抗血清中抗體結合)

意義:
孕後35~40天,LAI試驗一般呈陽性,60~70天陽性率高達98%,120天後陽性率逐漸降低,LAI試驗不僅在正常尿中能發生陽性反應;在某些病理情況下,如宮外孕、葡萄胎、絨毛膜癌、睪丸畸胎瘤時,由於尿中也含HCG故也能出現陽性反應。

除正常妊娠外,過期流產或不全流產而胎盤仍存留者,也可以呈陽性反應,經人工流產刮宮後無胎盤殘留者,可轉陰性反應;在雙胎妊娠或合併妊娠中毒症時,將原尿稀釋後再作LAI試驗仍呈陽性,但稀釋高(除個別外)一般不會很高。

出現LAI陰性時,也不能隨便否定妊娠和與妊娠有關的疾病的存在,應結合臨床加以分析。以下幾種情況可以出現陰性反應:
1) 當診斷為早孕,但少數孕婦分泌激素量較少或妊娠極早期,尿中本含HCG較低時;
2) 流產或宮外孕時,胎盤組織已不存在;
3) 試濟不穩定或尿標本不新鮮時等。

[附注]
1) 妊娠早期就有先兆流產症狀的病例中,可轉陰性,經安胎治療後繼續妊娠,而激素尚不能明顯升高時,仍呈陰性反應。

2) 孕婦原本的激素很高,流產後一時激素不能下降很低,還可能呈陽性反應。

3) 少數更年期婦女和治療中的婦科病人(可能與內分泌失調或用藥有關)會有假陽性出現,應予注意。


早孕膠體金試條
市售早孕膠體金試條,其測定原理屬於金標抗體檢測法。兩個抗體ß -HCG單克隆抗體,一個抗體吸於硝酸纖維素薄膜(NC膜)上,另一個抗體結合於金溶膠顆粒表面。尿中HCG先與NC膜上抗體結合,之後再與金標單克隆抗體反應,形成抗體-HCG-金標抗體的夾心复合物顯現出紅色。

操作:
持測試條將有標誌線一端浸入尿液標本(深度不可超過標誌線),約3秒鐘後取出平放,5分鐘內觀察效果。

結果:
陽性反應於質控點和測定點各顯紅杆。而陰性反應,僅在質控點呈現紅杆。若質控點與測試點均不顯紅杆,表示試劑失效。

意義:
主要用於早孕診斷。在受孕2~6天呈現陽性。宮外孕時HCG低於正常妊娠,僅有60%為陽性。人工流產後,如果仍呈陽性,提示宮內胎盤組織殘存。亦用於妊娠相關疾病與HCG相關腫瘤的輔助診斷。

2007年7月17日 星期二

痰液檢查

內容來自
<<怎樣看化驗單>>第三版
陳家綽、朱丹華編著
人民衛生出版社




在正常情況下,咯痰甚少,主要是粘液,呈無色或淺白色,鏡檢可見少量的白細胞、扁平上皮細胞和粘液。在病理情況下,可見以下改變:

1) 痰量
急性支氣管、肺結核或肺炎早期,痰量常不多。後期肺結核、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發作時,痰量可增加。尤以支氣管擴張、肺腫脹、肺壞疽、肺結核性空洞、肺水腫等,痰量可大大增多。當肺膿膿/膿胸/肝膿腫/膈下膿腫破入支氣管時,痰量可突然增加。

2) 粘稠度
痰液粘稠度與咯痰難易密切關係,含粘液多則粘稠,少則稀薄。觀察痰液時應除外藥物誘致粘稠度的改變。例如,服用氯化銨、化痰片、桔梗等後,可使粘痰變稀而易於咯出;給予阿托品等後致痰變稠而不利於排痰。

3) 顏色
淺白色----見於粘液痰

黃色或黃綠色----見於膿痰,因含膿細胞所致,常表示肺部感染性病變

綠色----多表示綠膿杆菌感染

棕黃/鐵锈色---- 由於肺泡內紅細胞破碎,含鐵血黃素析出混於痰中所致。見於大葉性肺炎(紅色肝變期)或肺梗塞時

紅色/棕紅色----見於咯血及急性肺水腫,系痰內含有紅細胞或血紅蛋白之故。此外,在服用利福平期間,由於該藥本身有色代謝物所致,痰液與尿液常呈磚紅色。

紅竭(巧克力)色----為膿和血的均勻混合,見於阿米巴性肝膿腫,肺膿腫破入支氣管時。

爛桃樣灰黃色----由於肺的壞死組織分解所致,見於肺吸蟲病。

黑色/灰色----常見於各種肺塵埃沉著症(如炭末、煤灰、鐵末、石粉等沉著)、吸煙過多/生活於富有煙灰環境中健康者的痰中。


4) 臭味
見於各種肺組織有嚴重感染或壞死病變時,如支氣管擴張、肺膿腫、肺癌晚期及肺壞疽等,該痰常呈腥臭。若有厭氣菌感染時,痰液與呼吸均有臭味。但一般痰液久置後由於微生物作用亦可以發臭。


5) 性狀
由於病因及組織受損情況不同,形成各種性狀的痰液。

(a) 粘液性痰
可見於咽、喉粘膜發生急性炎症以及肺部疾病的初期。若痰呈乳白色糊狀者,應注意有無念珠菌感染的可能,必要時進一步鏡檢。

(b) 膿性痰
為化膿性細菌感染所引起,應注意與鼻部膿性分泌物倒流吐出作鑒別。見於肺部化膿性感染,特別是肺內有空洞性病變存在時(支氣管擴張、結核性空洞、肺膿腫、肺壞疽),且每隨體位變換而咯痰,向健側側臥時咯痰更多。

(c) 粘液性膿痰
最常見於急、慢性支氣管炎後期、支氣管擴張及肺結核併發感染等。

(d) 泡沫性痰
為漿液痰,有很多泡沫。由於支氣管的炎症滲出或血液和大量組織液滲入胞泡而形成。如呈白色泡沫痰見於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若為粉紅色泡沫痰見於肺淤血和肺水腫。

(e) 血性痰
它是指上述各種痰液中混有血液。其血液可來自口腔、鼻腔、咽喉、氣管、支氣管、肺泡等各部,應結合臨床症狀與之區別。

咯血以肺結核最為常見,其次支氣管擴張、支氣管炎、肺炎、肺膿腫、肺外傷、肺腫瘤、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肺動脈高壓時,也可見於肺梗塞、肺部勾端螺旋體病、流行性出血熱、白血病以及特發性肺含鐵血黃素沉著症(常混有黃色痰液)等。  

(f) 分層痰液
多見於支氣管擴張、肺膿腫時,排出大量粘液漿液膿性痰,靜置後可清楚分成三層,上層為帶泡沫的粘液,中層為漿液,下層為膿汁及壞死組織。


6) 肉眼可見有形成分

(a) 支氣管管型
纖維素常和粘液及白細胞相混,形成支管內灰白色樹狀分枝樣物,稱為支氣管管型,如混有血紅蛋白則呈紅色或紅棕色,咯出時在痰內常呈卷曲縮成球或塊狀,置入水中可展開成樹枝狀,見於慢性支氣管炎,肺炎等。

(b) 干酪塊
呈豆腐渣樣,是肺組織壞死的產物,見於肺壞疽、肺結核等。如干酪塊在體內失水鈣化後咯出可呈肺石。

(c) 硫磺顆粒
是放綫菌絲構成團塊,外觀近似硫磺,故稱硫磺顆粒,見於肺放綫菌病。

(d) 寄生蟲
肺吸蟲病患者痰中偶見肺吸蟲。蛔蟲和鈎蟲感染的早期,偶爾可在痰中檢出蛔蚴蟲和鈎蚴蟲。


7) 顯微鏡檢查
痰塗片檢查前,應選用肉眼觀察,然後選用最可疑部分進行鏡檢。

(a) 彈力纖維
若在痰內發現,則表示肺實質有破壞性病變,如肺膿腫、肺癌、進行性肺結核等。

(b) 螺旋形體 (亦稱庫什曼氏螺旋體)
見於支氣管哮喘,有氣喘傾向的急、慢性支氣管炎,肺結核及肺癌等。

(c) 結晶
膽固醇結晶----見於慢性肺結核、肺膿腫、膿胸、腫瘤或肝膿腫破入支氣管內等。

膽紅素結晶-----多見於肺膿腫

尖梭形結晶-----(即夏科雷登氏結晶) 見於支氣管哮喘及肺吸蟲病者痰中,常與嗜酸性粒細胞、螺旋體並存。

色素細胞----如含炭細胞,見於肺炭末沉著症或生活於富有煙灰環境中健康者的痰內。又如心力衰竭細胞,見於因心臟代償功能不良而致肺部長期淤血患者痰中,亦見於肺栓塞或肺出血後。

白細胞----膿痰中可見多量中性粒細胞。在支氣管哮喘、過敏性肺炎、過敏性支氣管炎、肺吸蟲病等均可找到大量嗜酸性粒細胞。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喘息型病人痰中可見中性及嗜酸性粒細胞均明顯增多。

紅細胞----血痰中可見大量存在

上皮細胞----如發現極大量肺泡上皮細胞時,提示肺組織有崩解情況。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病人痰內可見大量變形和壞死的柱狀上皮細胞及杯狀細胞。

寄生蟲----可發現肺吸蟲的卵,肺包囊蟲的卵及阿米巴滋養體(見於阿米巴肺膿腫,系由阿米巴肝膿腫蔓延而來)。

腫瘤細疱----取病人從支氣管咳出的新鮮痰液,尤其血痰,用塗片染色法找瘤細胞,對早期診斷呼吸道癌腫頗有價值。


10) 細菌檢查

(a) 直接塗片法找念珠菌
由於不適當地使用抗生素和激素。可誘發呼吸系等真菌感染,以念珠菌感染為最多見,如鵝口瘡、肺念珠菌病等。

(b) 採用抗酸染色法找結核分枝杆菌
用痰塗片,必要時採取痰濃縮法,可提高結核分枝杆菌檢出的陽性率,這不僅結核的診斷很有意義,而且在結核病預防上也很重要。

(c) 放綫菌塊
肺放綫菌病時可找到,壓片鏡檢可見大量放綫菌絲。


8) 細菌培養
痰液培養致病菌,根據所患疾病有針對性進行細菌、真菌培養,如結核分枝杆菌、需氧菌、厭氧菌等均有特殊培養基。在判斷陽性結果時,除應排除痰液易受口咽部細菌污染外,還要結合臨床資料加以分析。

2007年7月10日 星期二

骨髓細胞學檢查

內容來自
<<怎樣看化驗單>>第三版
陳家綽、朱丹華編著
人民衛生出版社

1) 造血細胞的分化及增值




2) 骨髓細胞增生程度
在低倍鏡下全面觀擦骨髓塗片中成熟紅細胞與有核細胞大致比例,據此比例,將骨髓增生程度分為5級。

增生極度活躍:成熟紅細胞與有核細胞之比例為1:1,見於各類型白血病、紅細胞。

增生明顯活躍:成熟紅細胞與有核細胞之比為10:1,見於各類型白血病、增生性貧血(缺鐵性貧血)

增生活躍:成熟紅細胞與有核細胞之比例為20:1,見於正常骨髓和某些貧血。

增生減低:成熟紅細胞與有核細胞之比例為50:1,見於造血功能低下,如再生障礙性貧血(慢性型)、粒細胞減少症或粒細胞缺乏症。

增生極度減低:成熟紅細胞與有核細胞之比例為300:1,見於典型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型)。


3) 粒紅比值計血
將粒細胞系統從原始到成熟階段的總和與紅細胞系統從原始到晚幼紅細胞總和相比,稱為粒、紅比值 (M/E) 。

參考值:
成人 2~4:1

1) M/E正常:見於正常骨髓象、粒、紅兩系以外造血疾病(如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多發性骨髓瘤等),粒、紅兩系平均增多或減少時,前者如紅白血病,後者如再生障礙性貧血。

2) M/E增高:見於粒細胞性白血病、化膿性感染、類白血病反應、何杰金氏病、惡性組織細胞病,亦見於紅細胞系嚴重減少時,如單純性紅細胞性再生障礙性貧血。

3) M/E減低:見於粒細胞缺乏症、脾功能亢進、除再生障礙性貧血(但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而骨髓增生較好者M/E亦可降低) 以外的各種貧血。如:

a) 由於幼稚紅細胞增生所致,見於失血後貧血、缺鐵性貧血、溶血性貧血、紅細胞增多症、鉛中毒等。
b) 由於巨幼紅細胞增生所致,見於營養性巨幼細胞性貧血、肝病後大細胞性貧血、惡性貧血以及某些截除小腸病例與胃切除後的巨幼細胞性貧血。

注意:M/E計算在淋巴細胞白血病時無意義。


4) 巨核細胞計數

參考值:7~35個,其中主要為產血小板型巨核細胞。

增多:見於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急性失血及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前兩者以產血小板型巨核細胞為主;後者以幼巨核和顆粒型巨核細胞居多,且形態有改變。此外,真性紅細胞增多症及骨髓纖維化早期亦見巨核細胞增多。

減少:見於再生障礙性貧血、各種急性白血病及部份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前兩者明顯減少,甚至消失。


5) 骨髓細胞分類計數

生理情況下成人骨髓細胞分類所見:
a) 粒細胞系
由原粒細胞發育至分葉核細胞皆由少而逐漸增多,由杆狀核粒細胞 > 晚幼粒細胞 > 中幼粒細胞 > 早幼粒細胞 > 原粒細胞。

原粒細胞:0%~1.8%,平均值0.64%;早幼粒細胞0.4%~3.9%,平均值1.57%;

中幼粒細胞:中性2.2%~12.2%,平均值6.49%;嗜酸0%~1.4%,平均值0.38%;嗜鹼性0%~0.2%,平均值0.02%;

晚幼粒細胞:中性3.5%~13.2%,平均值7.9%;嗜酸0%~1.8%,平均值0.49%;嗜鹼0%~0.3%,平均值0.06%;

杆狀核粒細胞:中性16.4%~32.1%,平均值9.44%;嗜酸0.2%~3.9%平均值1.25%;嗜鹼0%~0.4%,平均值0.1%;

分葉核粒細胞:中性4.2%~21.2%,平均值9.44%;嗜酸0%~4.2%,平均值0.86%;嗜醶0%~0.2%,平均值0.03%。


b) 紅細胞系
自原紅細胞至晚幼紅細胞而漸次增多,即晚幼紅細胞 > 中幼紅細胞 > 早幼紅細胞 > 原紅細胞。

原紅細胞:0%~1.9%,平均值0.57%
早幼紅細胞:0.2%~2.6%,平均值0.92%
中幼紅細胞:2.6%~10.7%,平均值7.41%
晚幼紅細胞:5.2%~17.5%,平均值10.75%


c) 淋巴細胞系
我國成人骨髓中淋巴細胞較歐美報告顯著增高,為我國人骨髓象特點之一,外國人的淋巴細胞常低於10%。

原淋巴細胞:0%~0.4%,平均值0.05%
幼淋巴細胞:0%~2.1%,平均值0.47%
淋巴細胞:10.7%~43.1%,平均值22.78%


d) 單核細胞系
原單核細胞:
0%~0.3%,平均值0.01%
幼單核細胞:0%~0.6%,平均值0.14%
單核細胞:1%~6.2%,平均值3%


e) 漿細胞系
原漿細胞:
0%~0.1%,平均值0.004%
幼漿細胞:0%~0.7%,平均值0.104%
漿細胞:0%~2.1%,平均值0.71%


f) 其他細胞
巨核細胞:
0%~0.3%,平均值0.03%
網狀細胞:0%~1.0%,平均值0.16%
內皮細胞:0%~0.4%,平均值0.05%
吞噬細胞:0%~0.4%,平均值0.05%
組織嗜碱細胞:0%~0.5%,平均值0.03%
組織嗜酸細胞:0%~0.1%,平均值0.003%
分類不明細胞:0%~0.1%,平均值0.015%


**符合下列情況者可視為大致正常骨髓象**

1) 骨髓增生活躍

2) 粒紅比例正常(為2~4:1)

3) 粒細胞系增生良好(占有核細胞的40%~60%),各階段細胞比例適當(即原粒細胞<2%,早幼粒細胞5%,中、晚幼粒細胞漸多,應<15%,成熟粒細胞中杆狀核多於分葉核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5%,嗜碱性粒細胞<1%),且細胞形態無明顯異常。

4) 紅細胞系增生良好(占有核細胞的20%左右),各階段細胞比例適當(即原紅細胞<2%,早幼紅細胞<5%,以中晚幼紅細胞為主各占10%左右),成熟紅細胞形態正常。

5) 淋巴細胞(約占有核細胞的20%,小兒可達40%),且細胞形態無明顯異常,原淋巴細胞、幼淋巴細胞罕見。

6) 單核細胞、漿細胞各<4%,均為成熟細胞。

7) 巨核細胞易見到,以產血小板型巨核細胞居多。

8) 可見少量非造血細胞,如網狀細胞、內皮細胞、組織啫鹼細胞等。

9) 無特殊細胞及寄生蟲



**病理情況下骨髓細胞所見**




1) 紅細胞系


紅細胞系增生,以中、晚幼紅細胞居多,胞漿少,染色偏碱,見於缺鐵性貧血;





紅細胞系增生,各期幼紅細胞均增多,其比例大致正常,見於溶血性貧血;





紅細胞系增生,伴有巨幼紅細胞,見於營養性巨幼細胞性貧血;





紅細胞系增生,以原紅細胞和早幼紅細胞增生為主,伴原粒細胞 > 0.30,見於紅白血病 (M6)








2) 淋巴細胞系


原淋巴細胞或幼淋巴細胞增高,見於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根據細胞形態學特徵可分為3個亞型(L1、L2、L3):以小原淋巴細胞為主(L1);以原始未分化大細胞為主(L2);以含有較多空泡的細胞為主(L3)。





淋巴細胞增高,伴有異型淋巴細胞,見於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





淋巴細胞相對性增多,伴有其他系統細胞明顯減少,見於再生障礙性貧血;





淋巴細胞明顯增高,見於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3) 粒細胞系


原粒細胞和早幼粒細胞增多,有時伴有形態改變(如核畸形、核仁大而顯著、核漿發育不一致、分裂象多等),見於急性粒細胞白血病、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急性發作。





急性粒細胞白血病根據原粒細胞有無分化趨勢,可分成II型(M1、M2);即急性粒細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1),骨髓中以原粒細胞為主;急性粒細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以原粒及早幼粒細胞為主。





嗜中性中幼、晚幼、杆狀核粒細胞明顯增高,有時伴有嗜酸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增多,見於慢性粒細胞白血病。輕度或中度增高,有時伴有粒細胞中毒變化,見於急性感染(包括細菌、病毒、螺旋體、原蟲等)、代謝障礙(尿毒症、糖尿病酸中毒等)、嚴重燒傷、急性失血、大手朮後、迅速生長的消化道腫瘤等。





粒細胞系增生伴有成熟障礙,見於成熟障礙型粒細胞缺乏症、脾功能亢進症。





粒細胞系明顯減少,見於粒細胞缺乏症。








4) 單核細胞系


原、幼單核細胞增多,見於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M5),伴形態異常,胞漿中可見Auer小體。





單核細胞增多,見於慢性感染如結核病。








5) 巨核細胞系


骨髓中原巨核細胞 > 0.30,見於急性巨核細胞白血病(M7)。








6) 漿細胞系


漿細胞增多,見於再生障礙性貧血、結核病、肝硬變、風濕熱、敗血症。





漿細胞明顯增多伴形態改變,見於多發性骨髓瘤、漿細胞白血病。








7) 網狀細胞


網狀細胞明顯增多,伴形態改變,見於惡性網狀細胞病,亦稱惡性組織細胞病。





網狀細胞輕度或中度增多,見於感染、溶血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








造血系統常見病疾的骨髓象、周圍血象及臨床主要特徵,見於下表: